聲音是我們日常生活動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與週遭連結的一種媒介。
之前在日本21_21 DESIGN SIGHT舉辦的展覽【AUDIO ARCHITECTURE:音のアーキテクチャ展】也是以聲音為主題。
現在來看看台灣的詮釋>>>
此展位於當代美術館的1樓,與2樓的【查無此人 小花計畫展】可以一票一起看!
我真的很喜歡當代每次的票券設計,正反兩面都超好看!
《無人樂隊#當代館》
錄像裝置作品《無人樂隊#當代館》,分為兩段輪播。
第一段影像是藝術家錄製了台北當代藝術館藝術行政工作的庶務日常;
第二段是展覽開幕式的表演現場。江忠倫邀請台北當代藝術館三位館員共同創作,館員根據自身的工作常態,書寫填詞、「萬德男孩」協力譜曲,於開幕式現場由填詞人發表演出,江忠倫進行實況錄製,並將這段實境表演無剪輯地匯入《無人樂隊#當代館》作品中。
同時,此作於展覽期間亦開放互動,觀眾可自由加入歡唱的「無人樂隊」。
———————————–
這個作品連結了3個時期,開展前→開幕式→展覽期間→展覽後,為什麼會有展覽後呢?
因為館員及觀眾在表演或互動中也無形的參與了創作的過程,讓他們可以在展覽過可以想到也一個這麼互動的作品,將聲音與人的關係緊密結合。
《甜小調練習》
雙頻道錄像裝置《甜小調練習》為一長期研究取向的項目,其時空脈絡橫跨日治與二戰後的臺南總爺糖廠(於1974年更名為麻豆糖廠)。
時年,糖廠職員及樂團團員的李德樹,對當代作家黃微芬口述他的音樂記憶地圖,為此藝術家回訪了李德樹憶述當年樂團生成的過程,並追溯樂團演奏地點與地方之間的關係。
《甜小調練習》,即以此記憶地圖為藍本,從糖廠勞動經濟所輻奏出來的地理空間,探究穿越這些空間內與外,所交織而成的音樂社會生活史。透過與曾文家商的學生,以一系列「音樂生成」(musicking) 工作坊,重回現場與重回聆聽,經由記憶地圖移動錄音設備與過程紀錄,試圖顯化一個動態網絡的聲音,
從臺南總爺中山堂、麻豆國小、麻豆中央市場、總爺藝文中心、麻豆代天府到興華街的閒置空地,展開六段練習。
從不同的空間、學生們的想像與未經訓練的聲音、日常舞蹈,於彼此交錯互動之間進行多樣的「聲響聚集」實驗,尋找和編創公共場域裡的可能性,或許某種模糊的、未知的政治和學習形式將由此浮現。
———————————–
雖然這個作品是找個幾個學生在不同的地點及空間進行表演,青澀的表演雖然彆扭但是是讓人駐足聽完的!
《聲響象徵:建成國中鐘樓》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鐘樓佇立在這座日治時期所建的校舍中心位置,以靜默之姿見證其彰顯的社會秩序、嚴守時間的美德及學生們的服從
依循鐘樓方向往後方延伸,則是回應當代館這座歷史建築象徵意涵的現代建物—建成國中那座更為高聳的鐘樓;再依此軸線往臺北市的北邊推進,則可見陽明山的最高峰。
建成國中的鐘樓建於九零年代,內有十二口銅鐘,然而鐘內沒有安置鐘錘,故銅鐘也只能沉默的懸掛在塔內;
雖然擴音器播放的合成鐘聲早已取代這些銅鐘原初的功能,它們依舊帶有某種潛在的力量,超越自身原本被創造來呼喚學生返回課堂的責任。
藝術家與學生合作,在十六枝鐘槌的握把纒繞上個人訊息,象徵性的透過鐘聲的音波振動傳向遠方,
學生們用塔中所能接觸到的八口鐘,二次「敲響」銅鐘,以行動將原本代表當權者的象徵,轉化為學生欲求、恐懼與反思之載體,以「鐘聲」觸及校園、跨越家庭、深入城市,最後抵達陽明山群峰。
———————————–
在逛的時候,戴起耳機僅是一些敲鐘的聲音,但是看了解說,卻是有著這個深遠的意義,
想到小時候就已經是用電子鐘了,要聽到敲鐘應該就只有在廟宇或是電影中吧,這個藝術家非常有創意的邀請學生們一起創作出屬於自己的鐘聲,
真的是很有趣!
《消音狀況#2:消音舞獅》
《消音狀況#7:消音拳擊比賽》
單頻道錄像作品《消音狀況#2:消音舞獅》,舞者在沒有主聲調打擊樂的伴奏中,完成舞獅的表演,而服裝飾樣的流散與編舞的碰撞、表演者的強烈呼吸、舞者之間的口頭交流與暗示以及足下踩踏的聲音等其它聲音,卻完整地被保留與揭示出來。
另一件聲音裝置《消音狀況#7:消音拳擊比賽》,音景中觀眾為拳擊手大聲喝采的歡呼聲,以及評論員的實況解說,這些聲音皆有意的被削弱與壓制;
而賽事場域中的其它聲音如:拳擊手套擊打在對手身體上的聲音、評論員經麥克風和擴音器放大播音傳回話筒的回聲、拳擊手環場步移的腳步聲,以及急促的呼吸和觀眾激動集體揮舞拳頭的肢體聲等,卻一一地被吸納而保留下來。
藝術家將不同的聲音層次先行設置,有意識地讓某些特定情境、處於前景或立於主導統馭的聲音受其抑制,使其它音層因此被顯化,
意圖使人們以更開放的思維對聲音進行探索與體驗,重新去聆聽被忽略的聲音。
消音不意味著無作為或什麼都不做,減弱的指向使聲音的再想像與重新建造成為可能,從中去發現未被關注或身處邊緣位置的聲音,以揭示一種關於「傾聽」與「發聲」的對話。同時兩件作品的對應,觀眾被迫重新想像「觀看」舞蹈與表演的「聽覺」體驗。
———————————–
你能想像舞龍舞獅的時候沒有敲鑼打鼓的聲音嗎? 大概是他們自己練習的時候吧!
在展內看的時候不免覺得好乾呀!但這也是另一種對於體會生活的方式,
如果凡事都變得理所當然,還會回到生活最單純的初衷嗎?
《位於未來的聲音》
《位於未來的聲音》為一系列參與式的行為表演,作品以三頻道與單頻道錄像分為兩階段展出。
第一階段為莊偉於2016年在亞洲—香港(啟德跑道公園)、光州(5.18民主廣場)與武漢(K11藝術村)三個城市的公眾場域,召集當地百位民眾參與並以矩陣的形制排列,同時邀請他們同步訴說個人的未來,錄像作品在展覽開幕當天以三頻道同步播映。
第二階段於展覽開幕次日,莊偉在臺北「自由廣場」進行未來之聲的行為表演,之後並將實況結合香港、光州、武漢的系列作品,以單頻道錄像輪播的方式展出。
透過共同創作《位於未來的聲音》,每位參加者皆化身為作品的一部分,此行為表演的形式,隱喻了城市中公共場域裡的景觀雕塑,
藝術家以當代藝術觀念的旨向,摒棄創造威權式、永久性的紀念碑,轉由讓大眾訴說位於未來的歷史記憶。
此作,以數百人扮演會說話的雕塑,使同處於世界政治情境不確定性的城市,在同一時空狹縫中,一同發聲,交織出一曲對將來願景的和弦。
———————————–
邀請百位民眾同步說出個人的未來,這是一項特別的創作,如果問到小朵,我可能是說當貴婦 (?)
《噪音樂器》
分享一下我的胡鬧音樂會
《噪音樂器》是一件由物件及錄像所構成的作品,
桌面上展示的樂器皆是藝術家以台北當代藝術館先前展覽遺留的剩餘物,包含剩餘之展牆所製作、轉換成的小型樂器物件,並放置在過去展覽所遺留下來的展示桌上。
這些物件以政治活動工具的形態回返展覽空間,在本展中雖然是展示的藝術作品,卻可被觀眾借用,將其帶出當代館,用於政治抗爭活動。
一同展出的單頻道錄像作品呈現實驗噪音創作者黃大旺的即興表演,這場在臺北街頭所發生的短暫噪音演出,以藝術角度詮釋政治活動之聲。
———————————–
玩了好一陣這些樂器,這藝術家真的很厲害,用廢材創作,真的是隨手一拿都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覺得應該可以辦個音樂會了XDD
還是等小姪女大一些,我也來做一個給她,不過可能會被她拿來吃
不專業分享:
真心覺得這個展覽很用心,他不僅是前置規畫完就展出,而是持續的創作,將聲音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不單只是音樂,可以是人與人的分享,或是自己利用器具發出的聲音。
有空不如去走走看看吧!
不負責評論 (滿分皆為10顆愛心)
少女心指數:
(3顆心)
溜小孩指數:(2顆心)
約會指數:(2顆心)
整體評價: (4顆心)
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交通資訊
展覽時間:2019/04/27 (六) ~2019/07/07 (日)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10:00-18:00,17:30 停止售票,每週一休館
票價:請參考網站公布 資訊
介紹網站:當代網頁 資訊